一块扎染布的诞生:从苍山水、洱海蓝到白族姑娘的指尖技艺
在云南大理,每一块扎染布的诞生,都是一场与自然和传统的美好邂逅,是苍山水的灵韵、洱海蓝的深邃与白族姑娘指尖技艺的完好融合。
当晨曦初照,大理的白族村落从沉睡中苏醒,扎染布的诞生之旅也悄然开启。
首先是选料。白族扎染一般会选用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,它们质地柔软、吸水性强,为后续的染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。而染料,则是来自苍山脚下的板蓝根。白族人民将板蓝根采撷回来,经过一系列的处理,让其在时间的魔法下发酵成靛蓝。那是一种深沉而神秘的蓝,仿佛蕴含着苍山的千年灵气、洱海的万载波光。
接下来是设计图案。民间美术设计人员根据白族的传统和市场的需求,融入自己的创意,绘制出各式各样的图案。这些图案或是苍山的巍峨、洱海的浩渺,或是蝴蝶的翩跹、花朵的娇艳,或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,每一种都承载着白族人民的情感和故事。
然后,白族姑娘们登场了。她们坐在古朴的白族民居里,阳光透过雕花木窗洒在手中的布料上。她们拿起印工用刺了洞的蜡纸在生白布上印下的图案,开始了细致入微的扎花工作。这是一项较为考验耐心和技艺的工序。姑娘们以缝为主、缝扎结合,运用撮皱、折叠、翻卷、挤揪等方法,让布料呈现出各种形状,再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。她们的指尖如灵动的蝴蝶,穿梭在布料之间,每一针都倾注着对传统技艺的敬畏和热爱。不一会儿,布料就变成了一串串“疙瘩”,这些“疙瘩”将在后续的染色过程中,决定着图案的呈现。

扎花完成后,就到了浸染环节。姑娘们先将扎好的布料用清水浸泡,让其充分吸收水分,以便更好地上色。接着,她们小心翼翼地将布料放入染缸。染缸里,是用板蓝根发酵而成的靛蓝染料,散发着独特的气息。布料在染缸中或浸泡冷染,或加温煮热染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布料逐渐染上了蓝色,一次浸染不够,就捞出晾干后再放入染缸,如此反复。每浸一次,颜色就深一层,正如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。在这个过程中,白族姑娘们凭借着世代相传的经验,准确地把握着浸染的时间和次数,确保颜色达到理想的效果。
浸染到满意的程度后,布料需要进行漂洗。姑娘们将布料放在清水中,仔细地漂洗,去除多余的染料,让颜色更加纯净。之后,有的还会用盐水或者明矾进行固色,以保证扎染布的颜色经久不褪。
固色后的布料被解开扎线,原本的“疙瘩”逐渐舒展开来。此时,奇妙的景象出现了:被线扎缠缝合的部分未受色,呈现出空心状的白布色,便是“花”;其余部分则成深蓝色,即是“地”,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就此呈现。而且,“花”和“地”之间往往还会呈现出自然天成的过渡性渐变效果,多冰裂纹,如同大自然的即兴创作,生动活泼,充满了艺术气息。
然后,姑娘们将拆好的扎染布平整地晾晒在竹竿上。微风拂过,蓝白相间的扎染布随风轻扬,仿佛洱海泛起的浪花,又似天空中飘动的云朵。阳光洒在上面,折射出迷人的光泽,那是自然与人工共同赋予的光芒。
一块扎染布,从最初的棉布和板蓝根,经过白族姑娘们的巧手,经历了设计、扎花、浸染、漂洗等诸多工序,然后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。它不仅是一块布,更是白族文化的载体,是苍山水、洱海蓝的诗意表达,是白族姑娘指尖技艺的结晶,凝聚着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、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传统的坚守。每一块扎染布都诉说着一个故事,见证着大理的历史与变迁,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。
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资请注意风险,并谨慎决策




